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二)

  先弱后强

  意谓先打击弱的,后打击强的。主要属军事用语,即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从别的角度说,就是先对付较弱的对手,后对付较强的对手或先处理较易的问题,后处理较难的问题,亦可简称为“先易后难”。

  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多会先易后难的处理问题。如学生考试,总是先做会做的题,后做难做的题。如果从最终的目的看,“避实击虚”语条的含义也与“先弱后强”语条的含义相类似。“避实击虚”也就是先虚后实,先从容易处理的“虚”下手,最后再来解决难于处理的“实”。只是在感觉上,“避实击虚”不管强

  敌弱敌、强手弱手,重在攻击其虚弱部位、弱点所在,而“先弱后强”重在打击弱敌、弱的对手。相对而言,强敌、强手、强点较难处理,弱敌、弱手、弱点较易处理,两者都可以归于“先易后难”。

  在军事上,“先弱后强”的计谋和手段应用较多。假使摆在我们面前的敌人有数路,但是一下同时吃不掉,这就出现了要先吃哪一路的问题。先打击较弱的一路敌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较有把握取得胜利,正如壮汉子选择病汉子相殴而易得手一样。先打弱敌的好处是明显的:

  一、先打弱敌,就慎重了初战。正因为弱敌易打,就不难取得初战的胜利,而初战的胜利就必能给我方以鼓舞,给敌人以挫伤,为我下一步战斗的展开也会营造良好的气氛。

  二、先打弱敌,易于最早得手。得手一次,敌人就被削弱一次。如此每战都确有把握地在局部削弱敌人一次,实际上也就在整体上逐步削弱了敌人,最后也就确有把握地把敌人全部吃掉。

  三、先打弱敌,就能速战速决,赢得时间。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时间显得更其重要。打一仗总要快打快撤以期防止敌人驰援,总要快速解决战斗以转移兵力于其它方向的战役战斗或使部队争得休整的空隙。试如先打强敌,一上来就碰着个“硬头”,久攻不克,其它诸路敌人便可藉我被拖住、钉住、沾住之际,迅速靠拢,收缩兵力,这就不但连弱敌也吃不掉且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

  四、先打弱敌,必有一定收获。因为可以从容取胜,即使是小的胜仗,也可以取得经验教训,可以充实自己的力量,为更有把握地吃掉另几路敌人创造条件、作好准备。这就叫“吃掉小鱼补身体,磨尖牙齿吃大鱼”。

  更重要的问题还不是看不到“先弱后强”的好处,而在于弱敌和强敌(攻坚突破口则有弱点和强点)的判定选择不很容易,在于变强敌为弱敌不很容易。即令通过侦察确实弄清了强弱之敌,然而强和弱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且强弱本身也有强中含弱、弱中含强的情况。因此,我们还不能对敌之强弱过早地、绝对地下结论。如某敌兵力较寡,却占据了有利地形;某敌实力较强,却脱群冒进;某敌虽孤立于设防阵地之前端,但吃掉这股敌人对我主攻目标作用不大,且不利于我向纵深发展等等,该如何选择?

  人们眼中的强弱,常常只看到敌人兵力的大小及战斗力的强弱,而不易看到敌人可以借助地形弥补兵力的不足,可以依赖援敌转弱为强,可以因其气焰骄横而有懈可击,可以因其内部矛盾而变强为弱等等,实际的情况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

  弱,并不是敌人情愿的东西,除了会极力掩盖外,更因已知其弱而必有加强的措置。有时敌人还会故意示之以“弱”,给你设“饵子”、摆迷阵,是不能不保持警觉的。敌人没有现成的弱,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去精心发现、判明并扩大敌人的弱,还要千方百计的去制造敌人的弱。制造敌人的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才智。

  强敌和弱敌的正确判定,关键在于指挥员要根据敌情、我情、地形、天候诸因素综合起来的缜密分析,既不能只顾到自己的任务,又不能只盯着敌人一方的情况,也不能单纯考虑地形、天候等条件。强敌和弱敌(强点和弱点)的得来,不但是此敌和彼敌之间力量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的是敌我之间力量比较的结果,即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是敌弱我强的力量对比,从而确有把握地达成对敌“先弱后强”的打击。

  如欲要攻坚,怎么判定敌人的强弱点而选择我方的突破口?可以是选择便我隐蔽接敌的复杂地段,也可以是敌人疏于防范的开阔地带,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当着敌人只是一般地在复杂地段加强了火力而虽则比另一处开阔地带的火力要强些,就其地形地物的利用来说,我们还是要选择复杂地段作为接敌路线,以更好地隐蔽自己,减少伤亡,并可增加进攻的突然性。当着敌人自恃开阔地带不便我运动而防守较为松懈,复杂地段又明知其弱而戒备森严,那我不一定硬要从复杂地段进攻。

  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看起来是较强之敌,我却先向其开刀;有时看起来是敌之强点,反而被我先中。我之这样做,同样是兼顾了各方面的情况的(有时也出自政治上的考虑),这种情况或许是出于一种逼迫,不得不这样做,但也可以完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因为在某种情况下的强敌、强点其实恰恰是真正的弱敌和弱点。“先强后弱” 可能比“先弱后强”困难更大,但也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如可出乎敌之意料,可震慑弱敌等。“先强后弱”也是没有把“先弱后强”当作死板的原则,当然这就不是常规之法,而属出其之举了。

 

  丢卒保车

  意谓在下象棋时用丢掉卒这个小子来保住车这个大子。

  属象棋术语。在象棋中,车比卒的作用更大。比喻用小的损失来避免大的损失及为了保住主要的而舍弃次要的。类似的说法还有“丢卒保帅”、“弃卒保帅”、“丢车保帅”、“舍车保帅”等。

  不管是下象棋,还是进行军事斗争和做其它事情,当处于急迫的情势,面临取舍的选择,不得不付出必要的代价时,最通常的作法当然是舍小保大、舍次保主,也就是“丢卒保车”。例如在部队转移中,为防止被敌人合围,常常会留下小股人员阻击、迟滞敌人的攻势而为大部队赢得撤退的时间,还有以己为“卒”,视人为“车”,故意暴露自己引开敌人,甘愿牺牲个人以保护别人的安全等都是这类计谋和手段。

  《三十六计》里有个第十一计叫“李代桃僵”,大都解为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及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似较勉强,也不如“丢卒保车”说得更为明确,故未用此计名。“李代桃僵”一语源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鸡鸣篇》中的诗句,仅从字面看主要是替代牺牲的意思。替代牺牲有两种情况:一是替别人牺牲自己;二是别人替自己牺牲。如果这两种牺牲是主动自觉的,更可视作是以身相代的义举,并无什么利害的算计。若是被动被迫的,则是受到了一定的指使或利用,无论是对己对人,就是充当了不情愿的牺牲品了。

  在“李代桃僵”一计的按语中所举孙膑赛马之例倒有启发意义。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常常和王族们赛马,孙膑看到他们的马力相差不远,都有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比赛结束,田忌只输了一次,却胜了两次,因而以二比一获胜。这就是以牺

  牲自己的下等马来换取中等马、上等马对对方下等马、中等马的优势,也就是以局部的损失来换取整体的胜利。

  “丢卒保车”的目的是丢小利以保大利,用小损以避大损。世界上有这等好事,为何仍有人做不到?一是太贪婪,总想不舍而取、不失而得,无本万利;二是太昏聩,不能分辨何者为利,何者为损。如果要破解对方的“丢卒保车”,那就要舍其小而取其大,弃其次而夺其主了。就是不要与对方纠缠于小节,不要在局部受困于对方。另要看到,大与小、主与次及得与失、损与益是相互联系的,错综复杂的。有时从全局、从长远看,小利、小损不一定是次要的,而大利、大损也不一定是主要的,因此对一些小利、小损也不能简单处理。有时因情势所迫,舍小利虽不一定可以保大利,却可以舍此利以保彼利,同样,有时用小损不一定可以避大损,却可以避近损、避急损,亦要为之。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 语词 谋略 评注

上一篇: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一)
下一篇: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三)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