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三)

  舍利取害

  意谓舍弃利益、好处,取得损害、坏处。

  “舍利”与“取害”两者(词义或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个意思,“舍利”就意味着“取害”,“取害”也意味着“舍利”。如我舍弃了一块钱,就意味着自己有一块钱的损害,反过来说也一样。但有时`“舍利”则不一定表现为“取害”,“取害”也不一定表现为“舍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所区别。如我舍弃的利是一个物品,虽有利于别人却不是自己需要的或是多余的等,则舍弃就是舍弃,对我不一定就是损害。不管单个怎么理解,“舍利取害”的整体意思就是要舍利于人,取害于己,就是要让别人得到好处、自己受到损害。

  仅从字面孤立的看,“舍利取害”似与人的趋利避害心理相矛盾,作为一种计谋和手段,它恰恰是要利用人的此种心理。有两种利用法:一是实质上利用;二是形式上利用。而无论是实质上还是形式上利用,都要让对方确实感觉到他得到了好处,我受到了损害。即是要故意通过“舍利取害”的反常之举,来实现“舍害取利”的真实目的。

  在实质上利用,就是用真舍、真取及真利、真害做文章。这是“舍利取害”的主要作法。因为你趋利,我就用真利真舍给你;因为你避害,我就把真害真取过来,这样就可以引诱、迷惑对方。通过舍弃小利、近利、局部之利等,来取得大利、远利、全局之利等。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要通过取得

  小害、近害、局部之害等,来避免大害、远害、全局之害等。或是通过舍弃此利来换取彼利,取得此害来避免彼害。

  在形式上利用,就是用假舍、假取及假利、假害做文章。如制造假象,在形式上让对方感到我是舍真利、取真害,而实际上却是假利、假害,这种作法就是欺诈了。如利用对方的错觉,我在形式上舍之以真利、取之以真害,反让对方觉得是假利,假害,我再故作无奈而取其利、舍其害。因为有时人家会想,只有假利你才会舍、只有假害你才会取。此种手段是为了不让人觉得自己贪利及惧害等,但容易被人识破,较难实现,故使用不多。

  欲使用“舍利取害”的计谋和手段,首先当然是利要敢于舍,害要敢于取,这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有的人可能是受条件所限,觉得无利可舍;有的人即使实力雄厚就是不忍舍弃自己一丁点微利;有的人也许是生性胆小怕事及过于谨慎小心,更不敢承受一丁点损害和风险了。这些人就是不懂得利可生利、害可转利的道理,不知道去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敢于“舍利取害”的人,哪怕举债,也敢舍利,哪怕破产,也敢取害,并敢于舍大利、取大害,却是虽“大出”而“大进”,得到了大的回报。

  欲使用“舍利取害”的计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利要善于舍,害要善于取。舍与取都要当其时、当其人、当其法。有时需要直接舍与取,有时需要间接舍与取;有时需要在明处舍与取,有时需要在暗处舍与取等等。通过各种“舍利取害”的方式来达到的目的很多,事例也很多。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的送钱求人帮忙,其实也是一种“舍利”。送钱是手段(且不说手段本身如何),求人帮忙是目的,一送了之就不能说是善于“舍利”,还要看怎样送、怎样求,即具体操作方式是怎样的。如果直接送人一百元钱,那叫行贿;送人一百元钱物品,却故意收下二十元钱“贱卖费”,那叫“优惠”。如果当时送人以钱当时就提出要人帮忙,那叫交易;送钱过后再“偶尔”求人帮忙,甚至是“什么也不说,我心你知道”,让对方主动提出帮忙,这叫“交情”。行贿和交易的操作方式过于显露,就称不上善于“舍利”,而“优惠”和“交情”的操作方式就有点计谋的味道了。

  某书曾叙述过这样一个事例,大意是有位老者为人甚小气又好面子,虽连一支香烟都舍不得给人家抽,但大伙儿在场,又不好意思一个人自己掏烟自己抽,于是他常常在自己掏出一支烟后,接着就当着大伙的面把实际还装有香烟的整个烟合儿扔掉,给人一种烟已抽完、恕不相敬的感觉,待到大伙散去后,他又把那个烟合儿捡了回来。

  如果用一种计谋的眼光来看此例,那就不单是看到这个老者吝啬可笑的一面,也不管扔烟合的举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大意义,仅就其通过某种“舍利”的手段来达到某种保利的目的来说,还是有些效果的,会给人一定启迪。一般说,谁也不会认为一个扔出去的烟合里面还会装着烟,谁也不会把一个还装着烟的烟合扔出去,老者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来瞒人眼目,不使自己的利(香烟)受损的。因为人大都不愿损失自己的既得利益,若自己能舍弃,在没有逼迫的情况下,那只能是这个既得利益已丧失了原来应具有的价值。老者敢舍弃本属于他的香烟合,你就不得不相信他扔掉的是一个空烟合。但他最后并没有舍弃自己的香烟,只是表面的舍弃而已。

  仍以此例来说,“舍利”欲做得逼真可信,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还须做好失利的准备,承担一定的风险。扔烟合是为了不想别人讨自己的烟,又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小气,但你自己也得把烟瘾憋住,只可趁人未察之时再捡回仍有烟的烟合,若当着人的面又去捡回烟合掏烟抽就露馅了。对软包的香烟而言,扔掉的烟合还不能太饱满,应是剩烟不多,能稍稍捏扃点更好,若是没抽完几支烟的看上去还有点鼓囊的烟合,谁会相信是一个空烟合?另有可能捡不回烟合,如果故意扔掉的烟合凑巧被人踩着了或是被小孩捡去玩了等,这就不能患得患失。

 

  以拙制巧

  意谓用笨拙的制服智巧的。即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对付最复杂人或事物。类似的说法还有“以愚克智”、“以短制长”、“以弱胜强”、“以劣抗优”等。反过来说,“以巧制拙”“以智克愚”等就是用常之语了。通常情况下是“以巧制拙”,

  “以巧制拙”虽然也要费心力,却被人们视为是正常的、有效的,为何也可以“以拙制巧”呢?此语条有这样一些意思:

  一、这是从计谋、手段上说的,在可用时才用。不是说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要“以拙制巧”,不是说任何一个计谋、手段都是“以拙制巧”好。

  二、有这种可能性。拙和巧、智和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而在一定条件下拙是可以制巧的。

  三、要敢于“以拙制巧”。并不是甘于笨拙。

  四、有时笨拙的本身就是一种可加利用的因素。如守拙可避免因锋芒外露而遭受攻击等。

  五、拙和巧、智和笨,一般是指外在的表现。我可力求内在的充实。

  六、要以我拙中之巧、笨中之智去制服对方的巧中之拙、智中之笨。因我不是什么都笨拙,对方也不是什么都智巧。

  七、因我笨拙,所以必须和立足于“以拙制巧”。

  八、要善于以我之笨拙去迷惑对方,而以我之智巧去制服对方。

  明了上述含意,我们就知道,“以拙制巧”作为一种计谋和手段,有时就是可用、可行并可奏效了。有一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笨拙是如何制服智巧的。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是一个智巧了得之人。有一次,徐铉来纳贡,照例要由朝廷派官员去作押伴使。满朝文武都因为自己的辩才不如徐铉而生怕中选。宋太祖却让宰相赵普在不识字的殿中侍者中随便点了其中的一个人,使在朝的官员都大吃一惊。那位殿中侍者不知为什么派他去做使臣,又得不到任何解释,只好前去执行命令。一上船,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周围的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那位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点头称是。徐铉愈发喋喋不休,极力与他交谈。一连几天,那人却不与徐铉论辩,而徐铉不了解他的深浅,也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再也不吭声了。呵呵,智巧之人就这样败在了笨拙之人的手下。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 语词 谋略 评注

上一篇: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二)
下一篇:关于谋略应用语词评注(四)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