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生点评《孙子兵法》框架

有道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故善作为者,必揣循事理之先后,由此不乱而顺成;故而,倒行逆施者,不能成大功也。吾闻:“执行之前需要准备,准备之前需要计划。”于是曰:“凡处事之程序,始于计划,历经准备,终于执行。——此显而易见之道理,军事工作亦当如此矣。”

故此,《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次序是:《计》篇为计划,因而领头,乃因计划为始;其后有《作战》、《谋攻》、《形》三篇为准备,分别讲行动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故而依次排列在第二、第三、第四的位置,乃因准备随其后;其后有三三单元,第一个单元用《势》、《虚实》、《军争》三篇讲战时管理,第二个单元用《九变》、《行军》、《地形》三篇讲战地管理,第三个单元用《九地》、《火攻》、《用间》三篇讲绩效管理,此三个单元计九篇为执行,故而结尾,乃因执行为终。

换而言之:

第一篇《计》的主题是——决策层如何做好“计划决策工作”;

第二篇《作战》的主题是——管理层如何做好“行动上”的物资准备工作,

第三篇《谋攻》的主题是——管理层如何做好“思想上”的心理准备工作,

第四篇《形》的主题是——管理层如何做好“组织上”的人事准备工作;

第五篇《势》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在第一时间”进入状态的工作、

第六篇《虚实》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在第二时间”寻找突破口的工作、

第七篇《军争》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在第三时间”完成总攻的工作,

第八篇《九变》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在战场上避免被动”的工作、

第九篇《行军》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在战场上寻求主动”的工作、

第十篇《地形》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在战场上夺取胜利”的工作,

第十一篇《九地》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进一步提高防守绩效”的工作、

第十二篇《火攻》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进一步提高进攻绩效”的工作、

第十三篇《用间》的主题是——执行层如何做好“进一步提高用人绩效”的工作。

君不见:

短小的《形》篇中竟然出现了5次“善战者”这个术语!其主题如果不是组织准备还能是什么?

长篇的《九地》篇中为何独占了2个“为客之道”的反复之词?其义理分明就是深入敌后的积极防御!

所以,《势》篇进入执行程序,而不是从《形》篇开始;《地形》篇结束战地管理,而不与《九地》篇冲撞。显然,“进入状态”需要明确创新的目标和变革的方向,而《势》篇中恰恰有这些强调;“浴血奋战”需要培养将士的忠诚度和机智度,而《地形》篇中偏偏有这些补充。寻找突破口当然要求避实就虚,所以第六篇名为《虚实》;谋求战场上的主动权自然需要保持机动,所以第九篇名为《行军》。

至此,关于《孙子兵法》框架的正确答案诞生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弄懂为什么一些“独特”的话语会以如此“准确”的位置、如此“准时”地出现在十三个篇章中,比如——

何以《计》篇中有择将标准和授权标准?因为派谁去执行任务以及给他多少人马是计划决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三步曲”之一。

何以《作战》篇中谈到了厉行节约的措施和激励机制的条款?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化建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后勤保障。

何以《谋攻》篇中谈到了“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因为要做好思想工作必须要用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何以《形》篇中谈到了“修道而保法”?因为只有那些精通5W管理的将领才会有娴熟的“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的手段所以能够驾御战局的走向。

何以《势》篇中强调更高速度下的打击力度和更高速度下的打击精度?因为没有足够的打击力度和打击精度还谈什么“进入状态”呢?

何以《虚实》篇中强调造成敌人的防守空虚和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因为不空虚敌人的防守和不集中自己的实力怎么可能确保“成功突破”呢?

何以《军争》篇中强调风险管理、并扯到指挥器材和出击时机?因为总攻时刻是风险最大的生死存亡关头因此怎能允许有丝毫闪失呢?

何以《九变》篇要讲“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权?因为避免战场上的被动是将帅责无旁贷的专职!

何以《行军》篇要讲“令行禁止”的必要?因为要争取战场上的主动就不允许不听指挥的行动!

何以《地形》篇要讲“对抗能力”的强弱?因为战场决战的血搏决雌雄于敌我双方的对抗能力!

何以《九地》篇突出“为客之道”?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何以《火攻》篇突出“非危不战”?因为“除暴安良天降神威”!!

何以《用间》篇突出“上智为间”?因为“不失擎天之柱者王”!!!

……毫无疑问,……这些绝不是偶然!

……的的确确,……事实就摆在眼前。

故此,《孙子兵法》的框架为“1+3+9”,即计划有1篇、准备有3篇、执行有9篇,共计13篇。

长期以来,《孙子兵法》的框架研究一直是《孙子兵法》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由此而产生的学习障碍和效法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计》篇中有“利而诱之”之句,而《军争》篇中有“饵兵勿食”之辞。请试想:我方“利而诱之”,敌方不能“饵兵勿食”?而敌方“利而诱之”,我方可以“饵兵勿食”?岂非把敌方视为弱智了?显然,假如这两条计策只有在对手是弱智的情况下才能奏效,那么它们就不应当被视为“有效的”计策——而是纸上谈兵——根本就不值得你去学习,因而其作者孙武也就谈不上什么高明了。但是,假如你知道“1+3+9”框架之后,这两句话就变得赏心悦目了。

请你看:“利而诱之”在《计》篇中,《计》篇讲的是计划,计划中必定有克敌制胜的预案存在,而“利而诱之”位居其中。于是当你审视其前面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等文字并注意其后的“乱而取之”之句,你就会豁然开朗:通过示无能、示无用、示无援、示无助这些措施之后,敌人会产生进攻上的轻敌和防守上的麻痹等现象。于是你就会理解到:由于进攻上的轻敌,为了争夺奖赏丰厚的头功,敌人会经不起我方的利诱,所以我方的“利而诱之”能够成功;由于防守上的麻痹,为了争夺奖赏丰厚的头功,敌人势必会倾巢出动而疏于防范,所以我方的“乱而取之”能够成功。再请看:“饵兵勿食”在《军争》篇中,《军争》篇讲的是总攻阶段。在我方发动的总攻打响之前,当然要确保我方的总攻计划不会被敌人破坏或打乱,所以这里的“饵兵勿食”是为了不给敌人提供任何打乱我总攻部署的机会。毫无疑问,假如不被对手视为懦夫,韩信怎敢背水而阵,又怎能一战而取赵地;假如诸葛亮不被视为谨慎之人,司马懿怎会不入空城,又怎能不战而自退。所以,有示弱在前,而后利而诱之,完全合乎情理。

由此可见,假如我们事先不了解《孙子兵法》的框架,就不仅不可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且也不会学到其中的精妙。

故《谋攻》中的“知彼知己”应当解释为了解双方的心理期待和担心,因为《谋攻》的主题是心理战,所以必须立足于思想工作的作业要求去演绎;若将其解释为了解双方的情况,则既在文法上跑题,又在军事上缺乏可操作性,皆悖情理。《形》篇既为组织准备,所以理当有“善战者”这个术语及其详细的定义,故无谬也。于是谨遵《形》篇中对“善战者”的定义,就可对号入座:“不可胜在己”对《势》,“可胜在敌”对《虚实》,因而总攻时刻在《军争》;“不可胜者守也”对《九变》,“可胜者攻也”对《行军》,因而战场决战在《地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对《九地》,“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对《火攻》,绩效管理的重点在于人才利用而有《用间》。天时地利人和皆理,“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自保,时空管理;全胜,绩效管理!

凡作为之道,因循而就也;故而,胡作非为者,不战而自乱也。明教化,益功德,能为军事作业之指导书,何也?《孙子兵法》顺理而成章,一十三篇有始且有终。

故而,“知其先后,则近道也。”


关注微信公众号.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相关热词搜索: 《孙子兵法》 框架 点评

上一篇:谋略之国
下一篇:简 论 谋 略

  • 谋略网 (www.moulue.com.cn) 版权所有 © 2013-2019 皖ICP备13014727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802000417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之,本站将予删除处理!谢谢!
    QQ:76805046 Q群:29847517 VIP群:271211298 倡导共赢谋略,传播正义能量! 常年法律顾问:刘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