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谋略网!QQ群:298475172 VIP群:271211298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谋略
复台略论
:东方略  :2025-08-09 16:11:06  :1168

收复台湾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变化,台湾是一定要收复的。至于怎么收复,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我们打过去很容易,但是让人心悦诚服、甘之如饴、和平回归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摆在面前。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制度不同。第二个问题,执政党派和执政规则不同。第三个问题,外国势力的干涉。第四个问题,台独势力的猖獗。第五个问题,台湾军队。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个问题,香港澳门已有先例,一国两制,爱国者治之,台湾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实行资本主义。第二个问题,没有先例。香港澳门回归前是外国人治理,回归之后怎么管理?我们可以试用民主的办法征集方案。但是台湾一直是多党轮流执政,弄不好会乱成一锅粥,况且没有先例可言。是按照香港澳门的办法民主选举还是继续多党轮流执政,考验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谋略。第三个问题,如何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一局定乾坤?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无论和平或者武力收复台湾,首先都要胜算在握。武力收复台湾不是我们想要的,兵不血刃的收复台湾才是最理想的。但是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在台湾的利益,和平复台只恐遥遥无期。而武力收复台湾的关键在于如何遏制住美国在台周边的军事力量,同时在复台之后顶住外部的军事威慑及政治制裁压力。这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最坏的准备,不能打无准备之仗。第四个问题,台独势力是真正的心腹大患。如果没有台独势力的猖獗,外面的人再怎横加干涉台湾问题也是枉然。杜绝及彻底消灭肃清台独分子这颗毒瘤,是复台之战中关键之战,这样台湾收复之后才能长治久安。第五个问题台湾军队问题。和平收复则去留自愿,去的予以合理补偿,留下来的重新改编安排。武力收复则不然,投诚的既往不咎,战犯则要加以审判,其余或谴散归里,或自愿留用改编。

因此,在复台之前必须把控好以下几个战略要点:

台湾.jpg

首先做好百姓的工作,复台要获得海内外百姓的支持。要让所有的海内外百姓认为,收复台湾已下定决心且坚定信心,排除万难势在必行。也让台湾百姓认识到,台湾必须回到祖国大陆的怀抱,是正义之道、光明之路、明智之举。正如《孙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胜”。其次,做好政治制度的准备。将来我们如何治理台湾?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让台湾的人民和大陆的人民都能欣然接受。一国两制还是第三次国共合作?这都是需要事先要做好准备的。不能说等收复了还不知道怎么办,那便是误人误己。不知道如何治理台湾,那还不如维持现状比较好。第三,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收复台湾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头等大事。美国等西方国家,只会不断干扰我们收复台湾。所以我们必须在军事上时刻做好斗争的准备。在解决台湾问题前后,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或有一战也不好说!台湾的军事力量肯定不是大陆的对手。但是美国等外国势力插手的话,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我们既要收复台湾,也要能够守住台湾。必要时也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海上一战,且一战必胜,洗刷百年之前的奇耻大辱。抗美援朝,我们打赢了美国为首的联军,让我们得以扬眉吐气立足于世界。如果我们在能够在收复台湾的问题上,再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战,而且是再战再胜的话,这样台湾问题就是妥妥的解决了,并且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再一次大大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嚣张气焰,进一步被打击催垮。最后,我们还要赢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收复台湾问题是我们中国人的内政,任何国家和势力都不得横加干涉。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有些问题在外交上解决,比在军事上解决更实在。如果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达成一致,那也是最好不过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过,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美国等西方国家势必不会善罢甘休。台湾从战略上,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挟制中国的一个跳板,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如此战略要地的。所以我们不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抱有任何幻想,但也不放弃外交努力。另外,选择适当时机也非常重要。什么时候收复台湾?如何指挥收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统筹安排的。

中国人民有信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平统一或武力复台不过是早晚的事!

注:以上仅个人观点,不代表权威。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 电话:13912985125

    邮箱:76805046#qq.com(#换@)

    地址:安徽省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

  •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