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复台湾(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事件,其成功体现了清朝统治者高超的谋略智慧。以下从清政府复台6字(招、困、乱、攻、降、安)谋略展开分析。
一、招
招即招抚,和平回归。郑成功于1661年收复台湾,建立明郑政权。其子郑经继位后,拒绝清朝招抚,坚持“朝鲜例”,要求台湾作为独立藩属国,与清朝对峙。
清政府初期因三藩之乱等内政问题,清朝以招抚为主,但郑氏坚持分裂立场,谈判破裂。“招”字谋略在于先礼后兵,以便师出有名。
二、困
困即坚壁清野经济封锁。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病逝,郑氏内部政变,冯锡范、刘国轩掌权,政权动荡。清朝平定三藩后,国力增强,康熙决定武力统一台湾。
这时姚启圣分析认为,武力收复台湾首先要“困台”。台湾虽孤悬海外,但是台湾人与大陆人实际上是血脉相连,台湾士兵人人思念家乡,如若封闭海峡,久而久之,台湾必定人心思变;另外,台湾虽然可凭借刘国轩水师超强的机动性袭扰我国内陆沿海,但是每次路途遥远、船只载货能力有限,只要在沿海派驻精兵,防止台湾偷袭,则将大大削弱台湾的持续作战能力。康熙采纳了姚启圣的建议,下令福建沿海地区渔民不得下海、沿海三十里内一律坚壁清野,严防台湾士兵掠夺。
困台的谋略通过禁海、迁界等手段切断郑氏经济来源,加速其崩溃,促使台湾内部政权、政策的进一步分裂。
三、乱
乱即使其内乱。郑经死后、台湾发生政变郑克臧被害。董太妃、郑聪、冯锡范、刘国轩等人于郑经灵前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承延平郡王之位。郑克塽继位之后,以拥立大功升刘国轩武平侯、冯锡范忠诚伯,同时又以王叔郑聪为辅政公处理政事,但郑聪庸碌无为、事少决断,在这之后董太妃又染病身死,明郑实权最终落到冯锡范、刘国轩二人手中,即“冯(锡范)恃戚专权于内,刘(国轩)拥兵跋扈于外”。但在清朝长达3年的围困之后,台湾开始变得军心涣散。此时,把持朝政的冯锡范、刘国轩二人因为政见不一,意见开始相左。台湾内部政权、决策开始分裂。
至此,围绕着台湾海峡新一轮的风暴即将展开,而郑氏也迎来了灭亡的倒计时。
四、攻
攻即进攻台湾,通过武力占据台湾。康熙力排众议,任命熟悉海战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全权负责攻台。施琅提出“先取澎湖,以战逼和”的战略,认为澎湖是台湾门户,占据后可形成战略优势。施琅利用郑氏内部矛盾(如冯锡范政变、刘国轩专权)和军事劣势(士气低落、经济封锁)有利时机,选择1683年发动攻势。
施琅通过间谍和降将获取郑军情报,包括防御部署(如澎湖炮台位置、刘国轩的战术习惯)、士气状况(郑军内部矛盾)等。施琅指出,郑氏“主幼国虚,内乱必萌”,建议趁机进攻。康熙综合各方情报,认为武力条件成熟,下令“规定澎湖、台湾”。
施琅选择夏季西南风进军,避免冬季强劲东北风对船队的影响,确保航行安全。他分析:“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清军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出发,利用风向直取澎湖未设防岛屿,作为前进基地,再转入澎湖海域,始终处于上风阵位。施琅分派左右各50艘战船夹击郑军,自己率56艘主力战船从中央突进,形成“五船合攻一船”的优势。七日两战,全歼郑军主力(14000人阵亡),清军仅损失329人,堪称海战经典。
五、降
降即招降官员及士兵,通过招降减少进攻阻力。姚启圣设立“修来馆”等专门机构,以高官厚禄招降郑军官兵,削弱其战斗力。仅1678年下半年,即招抚郑部官员1237人、士兵11639名。同时施琅的承诺优待降兵,承诺“以往罪过全部免除”,并建议康熙封郑克塽为公爵,安置郑氏家族成员,稳定台湾局势。
康熙发布《谕台湾安民生示》,指出郑氏割据的罪过,强调“台湾一地,实关四省之安危”,承诺赦免并优待投降者。郑军内部因长期战争和清朝压力,士气低落,刘国轩虽为名将,但面对清军攻势和内部矛盾,最终放弃抵抗。
六、安
安即安抚,主要是巩固海防,安定人心。收复台湾后,清朝内部对是否保留台湾存在分歧。部分官员主张“徙其人而空其城”,或“任夷人居之”。施琅力主保留,他上疏《恭陈台湾去留疏》,指出台湾的战略价值。地理价值“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是东南沿海的屏障。经济价值“野沃土膏,物产利博”,若放弃将“种祸后来”,被外国势力觊觎。康熙采纳施琅建议,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与内地行政一致,派兵8000驻防,确保长期稳定。
姚启圣提出三剿三抚策略在一定程度安定了人心。
第一剿就是剿心。台湾是大清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任何其他痴心妄想都是极为幼稚可笑的!第二剿就是剿兵。姚启圣建议康熙一定要剿了台湾的这些水兵!第三剿就是断海路。
但是为了台湾长治久安,“三必抚”也是必须实行的。一必抚就是安抚郑氏祖上之功业!第二抚就是安抚台湾百姓!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根之木,台湾百姓都是内陆血脉,他们的内心是不乐意跟大陆一刀两断的,谁也不想成为娘亲的弃儿!第三抚是要抚慰延平王郑经后人!
清朝的安抚谋略,奠定了台湾长治久安,也真正实现两岸回归一统、
总体而言,姚启圣的出谋划策、施琅的果断执行与康熙的决定决策,共同铸就了这一历史功绩。此战运用6字(招、困、乱、攻、降、安)谋略,不仅统一了台湾,而且巩固了清朝的东南海防,为后世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战略典范。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